《校本课程》你还在靠模仿传统课程吗?

2017年是《教育部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》规范的试运行年,也标志着校本课程全面进入中国教育聚光灯之下。而在这纷繁复杂的课程中,校本课程成为引入多年而今才受到大规模关注与实践的教育课程。究竟什么是校本课程呢?

校本课程,顾名思义,是指以学校特点和理念为中心,以学校特定人群的需要为导向,结合其地域文化特色、社区文化、学生兴趣爱好和校园生态环境等因素,由学校自行研发的课程。因此,校本课程旨在满足当地文化素养、教育目标、学生发展及教学实施等方面的综合需求。

相较于传统的标准课程,校本课程的突出特点在于从“一课一研,一人一议”的角度,更好的解决了授课禁锢的难题。更具备教育个性化、多元化、协作性、全面性、实践性、探究性等显著特征。

而且,则需要我们将基础课程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,开展更加丰富多彩的课堂探究和实践活动。例如,以生态环境课程为例,可引导学生在课程中到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当中,通过对生态资源、生态保护、生态修复、生态系统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调查、研究,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、语言能力、观察和实验能力以及工程与技术创新能力。

正是基于这种举措,校本课程正在得到更加广泛的推广应用,建设本土化,普及常规化,具有拓展和长效作用的课程体系。同时,校本课程也在推进“知识被服务”的过程,促进其自由、开放和共享,有效地开展质量评估和课堂跟踪,并形成一套以证明驱动为核心的管理模式和审核机制。“好课程不在于章节精讲,而是教育引导”。

相关信息

友情链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