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节,也称踏青节,每年农历二月或三月,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之一。清明节的由来与春秋时期的楚国人民纪念伍子胥有关。伍子胥是楚国的大将,在国难当头时为了保家卫国尽心竭力,但因为主持与君王不和,被谗言所害,流徙异乡,死于他乡。他的家乡故里为纪念他,追思他,就制定了踏青祭扫的风俗,并在每年清明这一天返回故乡祭祀。这个风俗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清明节。
春秋战国时期,人们习惯采摘春天的嫩枝叶,烹调蔬菜,用以祭祀祖宗。《诗经》中也有“出则行藏,藏则室家,谨修内德,以治其家,国之有常,不易其俗”的记载,这说明了当时的人们重视祭祖、养德、重道之风。
清明节的由来与这个节气所处的时代背景也是有关的。中国自古有“春蚕到死丝方尽,蜡炬成灰泪始干”的诗句形容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恩,这说明古人们十分重视适应自然,顺应节气的变化。清明节正是天气回暖,春生万物的时候,所以人们开始繁忙起来,进行春耕、春季祭祀等活动。清明节也是人们缅怀过去、展望未来的时刻。在这个节日背后,蕴含着人们对于生命、对于祖先、对于家园的感怀和美好愿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