世说新语言语:用语精准却产生歧义的例子

天下语言,文各殊方。日常生活中,我们使用到的语言往往都是最为普通、最为常见的,但有些时候,我们聪明绝顶的头脑却可能产生歧义,也许是因为一些看起来十分微小的因素导致的,可能是个口误、一个不恰当的词汇、一个错位的重音、标点符号的缺失或者一段可以产生多重解释的内容。

比如,你有没有在电脑或手机上遇到过自动拼写纠错的问题?你是否在微信聊天中,因为一位朋友随便加的一个表情而产生不必要的误会?在我们的日常交往中,也有许许多多的情况下,我们使用了曲解、歧义或者失礼的言语。而对于我们匠心独运的中文而言,其实有许多非常有趣,却被我们常常忽视的现象,今天,本文就不妨来谈谈中文用语的歧义问题。

首先,我们来看看《世说新语》中关于话语歧义或者曲解的一些例子:「驾言旅后后既还,后无此言;昧旦空心,却马即辟杨。」解释这句话对于我们来说是相当困难的。据说,王阳明当年与徐有朋交往,在厦门住宿,徐有朋吩咐仆人在门旁挖些泥土。王阳明听后疑惑不解,询问为什么,徐有朋曰:“马跑过着地各不相同,到这儿的满洲马因蹄比较细小,就沿门马步迟缓,蹄印必定留的浅浅的;而杨树是比较有力量的,就力能深切,蹄印留的比较深。如果见有杨树蹄印,就知道前面有危险,果真如此。”

似乎,相关内容体现了文高舉重、词简义深的艺术特征,而其中秘密则令人不得窥见,我们通常会将其理解为王阳明听完徐有朋的话,马上便立即改变了自己的路线,并辟开杨树的疏枝,躲避了前方可能的威胁。但这又何尝不是对该段内容笼统、粗浅的解读呢?

因此,有人开玩笑地说中文是一种让人头疼的语言,简单清晰的表达往往需要花费无数汉字才能写出来。同样一个字,在不同的语境下会产生不同的含义,这几乎成为中文里不可避免的问题。

总而言之,我们需要认识到“言者无意,闻者足戒”,在我们日常使用语言的过程中,我们必须要仔细点,少用曲解、玩世不恭的言辞,而还是多一些真挚、细腻的情感表达为好,让我们的言辞更加精准,思想更加丰满。

相关信息

友情链接